聯系華信堂
咨詢熱線010-83558806- 手機:13371763516
- Q Q:1130683753
- 郵箱:sale@hxtzyzs.com
- 地址:北京市西城區菜市口大街甲2號院3-6
-
中醫腎病
腎病,腎臟的各種病證。慢性腎臟病(CKD)定義: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腎臟結構和功能障礙(腎臟損害病史大于3個月),包括腎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損傷、血液或尿液成分異常,及影像學檢查異常,或不明原因GFR下降(<60ml/min ? 1.73m2)超過3個月,即為CKD。
中醫腎系病癥包括:水腫、淋證、癃閉、關格。
概念:組織間隙過量的體液潴留稱為水腫(edema),通常指皮膚及皮下組織液體潴留,體腔內體液增多則稱積液。
病因:風邪襲表、瘡毒內犯、外感水濕、飲食不節及稟賦不足、久倦勞倦。
1、陽水:
(1)風水泛盈證
眼臉浮腫,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,來勢迅速,多有惡寒.發熱,肢節酸楚,小便不利等癥。偏于風熱者,伴咽喉紅腫疼痛,舌質紅。脈浮滑數。偏于風寒者,兼惡寒,咳喘,舌苔薄白,脈浮滑或緊。如水腫較甚,亦可見沉脈。
治法:散風清熱,宣肺行水。
方藥:越婢加術湯加減。
(2)濕毒侵淫證
癥狀眼臉浮腫,延及全身,小便不利,身發癌痰,甚者潰爛.惡風發熱,舌質紅,苔薄黃,脈浮數或滑數。
治法:宣肺解毒,利濕消腫。
方藥: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
(3)水濕浸漬證
癥狀全身水腫,按之沒指,小便短少,身體困重,胸悶,納呆,泛惡,苔白膩,脈沉緩,起病緩慢,病程較長。
治法:健脾化濕,通陽利水。
方藥:五苓散合胃苓溺
2、陰水:
(1)脾陽虛衰證
身腫日久,腰以下為甚,按之凹陷不易恢復,脘腹脹悶,納減便溏,面色不華,神疲乏力,四肢倦怠,小便短少,舌質淡,苔白膩或白滑,脈沉緩或沉弱。
治法:健脾溫陽利水。
方藥:實脾飲加減。
(2)腎陽衰微證
水腫反復消長不已,面浮身腫,腰以下甚,按之凹陷不起,尿量減少或反多,腰酸冷痛,四肢厥冷,怯寒神疲,面色晄白,甚者心悸胸悶,喘促難臥,腹大脹滿,舌質淡胖,苔白,脈沉細或沉遲無力。
治法:溫腎助陽,化氣行水。
方藥: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。
(3)瘀水互結證
水腫延久不退,腫勢輕重不一,四肢或全身浮腫,以下肢為主,皮膚瘀斑,腰部刺痛,或伴血尿,舌紫暗,苔白,脈沉細澀。
治法:活血祛瘀,化氣行水。
方藥: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。
1、避免久站久坐;在家或辦公時,每隔一段時間起身走動;
2、入睡前,將腳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即可;
3、食物避免重口味,鹽分不單只是食用鹽或吃起來咸的東西,其實是泛指所有的醬料、腌制物或含鈉量高的飲料。應多吃蔬菜水果(含有豐富的鉀),因為鈉和胰島素會將水分滯留在體內,而鉀在體內的作用是排出水分;
4、生活規律不要過度勞累;
5、常運動;勤作腳板肌肉幫浦運動,預防及消除腿部腫脹;
6、不要穿過度緊身衣物,特別是在臀部和大腿會很緊的牛仔褲、束腹、束腰等會造成腹壓增加的衣物;
7、穿彈性襪;
8、避免穿高跟鞋。
二、淋證
概念:淋證是以小便頻數短澀,淋漓刺痛,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為主癥的病癥。
病因:外感濕熱、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、稟賦不足或勞傷久病。
1、熱淋:小便頻數短澀,淋漓刺痛,或伴發熱腰痛為特征的疾病,是淋證中最常見的一種?!吨T病源候論.小兒雜病諸候。熱淋候》說:“熱淋者,三焦有熱,氣傳于腎與膀胱,而熱氣流入于胞而成淋也。”
治法:清熱利濕通淋。
方藥:八正散加減。
2、石淋:中醫臨床癥見小便澀痛,窘迫難忍,溲而不暢,時或滴 瀝,時或中斷,尿黃濁或夾血,多有腰及小腹劇烈絞痛,向下放射至會陰,甚 則冷汗淋漓,惡心嘔吐,舌苔黃膩,脈多弦數。本虛為重者,病勢多緩,小便滯澀及疼痛均不明顯,小溲滴瀝失約,病情時輕時重,稍勞即發,腰酸神疲,舌淡,脈細。
治法:清熱利濕,排石通淋。
方藥:石葦散加減。
3、血淋:小便熱澀刺痛,尿色深紅,或夾有血塊,疼痛滿急加劇,或見心煩,舌尖紅,苔黃,脈滑數。
治法:清熱通淋,涼血止血。
方藥:小薊飲子加減。
4、氣淋:郁怒之后,小便澀滯,淋瀝不宣,少腹脹滿疼痛,苔薄白,脈弦。
治法:理氣疏導,通淋利尿。
方藥:沉香散加減。
5、膏淋:小便渾濁,乳白或如米泔水,上有浮油泡沫,置之沉淀,或伴有絮狀凝塊物,或混有血液、血塊,尿道熱澀疼痛,尿時阻塞不暢,口干,苔黃膩,舌質紅,脈濡數。
治法:清熱利濕,分清泄濁。
方藥: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。
6、勞淋:小便不甚赤澀,溺痛不甚,但淋瀝不已,時作時止,遇勞即發,腰膝酸軟,神疲乏力,病程纏綿,舌質淡,脈細弱。
治法:補脾益腎。
代表方:無比山藥丸加減。
1、注意外陰清潔,不憋尿,多飲水,每2-3小時排尿一次,房事后即行排尿,防止穢濁之邪從下陰上犯膀胱。婦女在月經期、妊娠期,產后更應注意外陰衛生,以免虛體受邪。
2、養成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,飲食宜清淡,忌肥膩辛辣酒醇之品。
3、避免縱欲過度,保持心情舒暢,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。
三、癃閉
概念:癃閉,中醫病名。又稱小便不通;尿閉。以小便量少,點滴而出,甚則閉塞不通為主癥的一種疾患。病情輕者涓滴不利為癃,重者點滴皆無稱為閉。癃閉有虛實之分,實證多因濕熱、氣結、瘀血阻礙氣化運行;虛證多因中氣,腎陽虧虛而氣化不行。
病因:外邪侵襲、飲食不節、情志內傷、痰濁內停、體虛久病。
1.膀胱濕熱證
證候:小便量少難出,點滴而下,甚或涓滴不暢,小腹脹滿,口干不欲飲,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則:清利膀胱濕熱。
主方:八正散加減。方藥:滑石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篇蓄、瞿麥、知母、黃柏、梔子、大黃。
2.肝郁氣滯證
證候:小便突然不通,或通而不暢,脅痛,小便脹急,口苦,多因精神緊張或驚恐而發,舌苔薄白,脈弦。
治則:疏肝理氣、開竅泄濁。
主方:沉香散加減。
3.瘀濁阻滯精室證
證候:小便滴瀝不暢,或尿細如線,甚或阻塞不通,小腹脹滿疼痛,舌質紫暗,或有瘀斑,脈澀。
治則:祛瘀通絡、開竅泄濁。主方:代抵當丸加減。
方藥:當歸尾、桃仁、紅花、茯苓、車前子、澤瀉、大黃、穿山甲。
4.脾虛氣陷證
證候:氣下墜感,時欲小便而滴瀝不爽,排尿無力,精神萎靡,動則氣短,食少,腹脹,大便溏薄,面色晄白,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弱。
治則:補氣升提。主方:補中益氣湯(李杲《脾胃論》)加減。
方藥:黃芪、黨參、白術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、陳皮、肉桂、澤瀉、甘草。
5.腎氣虧虛證
證候:小腹墜脹,小便欲解而不得出,或滴瀝不爽,排尿無力,腰膝酸軟,精神萎靡,耳鳴失聰,面色晄白,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弱。
治則:溫腎利水。主方:濟生腎氣丸(嚴用和《濟生方》)加減。
方藥:熟地黃、山藥、澤瀉、巴戟天、茯苓、肉桂、山茱萸、熟附子、車前子、牛膝、牡丹皮。
6.肺熱壅盛證
證候:小便癃閉,咽干,煩渴欲飲,呼吸急促或有咳嗽。舌苔薄黃,脈數。
治則:清肺熱,利水道。
主方:方清肺飲加減。方藥:黃芩、桑白皮、梔子、麥冬、茯苓、北杏仁、木通、車前子。
鍛煉身體,增強抵抗力,保持心情舒暢,切忌憂思惱怒;消除諸如忍尿,壓迫會陰部,外陰不潔,過食肥甘辛辣,過量飲酒,貪涼,縱欲過勞等外邪入侵和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;積極治療淋證和水腫、尿路及尿路周邊腫瘤等疾病,對防治癃閉均有重要意義。
四、關格
概念:關格是指以脾腎虛衰,氣化不利,濁邪壅塞三焦,而致小便不通與嘔吐并見為臨床特征的危重病證。分而言之,小便之不通謂之關,嘔吐時作謂之格。多見于水腫、癃閉、淋證等病的晚期。
病因:關格是由多種疾病轉化而來。感受外邪,或勞倦內傷、飲食不節、情志過極,或久病不愈等,傷及脾腎之陽;或脾腎陽衰,水濕不化,邪濁壅滯三焦而發為關格。
1.脾腎陽虛,濕濁內蘊證
癥狀:小便短少,色清。甚則尿閉,面色晦暗,形寒肢冷,神疲乏力,浮腫,腰以下為主,納差,腹脹,泛惡嘔吐,大便溏薄,舌淡體胖,邊有齒印,苔白膩,脈沉細。
治法:溫補脾腎,化濕降濁。
方藥:溫脾湯合吳茱萸湯加減。
常用藥:附子、干姜、仙靈脾、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姜半夏、陳皮、制大黃、六月雪、吳茱萸、生姜。
2.肝腎陰虛,肝風內動證
癥狀:小便短少,嘔惡頻作,頭暈頭痛,面部烘熱,腰膝酸軟,手足抽搐,舌紅,苔黃膩,脈弦細。
治法:滋補肝腎,平肝熄風。
方藥:杞菊地黃丸合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常用藥: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羚羊角、鉤藤、石決明、貝母、竹茹、膽南星、竹瀝、制大黃、敗醬草、六月雪。
3.腎氣衰微,邪陷心包
癥狀:無尿或少尿,全身浮腫。面白唇暗,四肢厥冷,口中尿臭,神識昏蒙,循衣摸床,舌卷縮,淡胖,苔白膩或灰黑,脈沉細欲絕。
治法:溫陽固脫,豁痰開竅。
方藥:急用參附湯合蘇合香丸,繼用滌痰湯。
常用藥:人參、附子、膽南星、石菖蒲、半夏、竹茹、蘇合香。
積極治療水腫、癃閉、淋證等證,預防進入關格;臥床休息;預防和積極治療感染:避風寒,防止外邪侵襲,反復易感冒者用玉屏風散,有上感者使病情加重,故辨清寒熱虛實,積極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