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謨桐教授治療絕經前后諸證典型案例
【簡介】絕經前后諸證是中醫病名,是指女絕經前后,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,出現陣發性烘熱汗出、五心煩熱、煩躁易怒、情緒不穩、頭暈耳鳴、心悸失眠、面浮肢腫、或皮膚蟻走樣感等癥狀,稱為絕經前后諸證,亦稱“經斷前后諸證”。相當于西醫學更年期綜合證。這些癥候往往參差出現,輕重不一,持續時間或長或短,短者僅數月,長者遷延數年,發病年齡多在45-55歲。
【病因】本病的發生與婦女絕經前后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七七之年,腎氣漸衰,天癸漸竭,沖任二脈逐漸虧虛,月經將斷而至絕經,在此生理轉折時期,受身體內外環境的影響,如素體陰陽有所偏衰,素性抑郁,宿有痼疾,或家庭、社會等環境變化,易導致腎陰陽平衡失調而發病。“腎為先天之本”,又“五臟相移,窮必及腎”,故腎之陰陽失調,每易波及其他臟腑。而其他臟腑病變,久則必然累及于腎,故本病之本在腎,常累及心、肝、脾等臟,致使本病證候復雜。
【病機】1、腎陰虛:腎陰素虛,精虧血少,絕經前后,天癸漸竭,精血衰少;或憂思不解,積念在心,營陰暗耗;或房事多產,精血耗傷,腎陰更虛;真陰虧損,沖任衰少,臟腑失養,遂致絕經前后諸證。
2、腎陽虛:素體腎陽虛衰,絕經前后,腎氣更虛;或房事不節,損傷腎氣;命門火衰,沖任失調,臟腑失于溫煦,遂致絕經前后諸證。
3、腎陰陽兩虛:腎藏元陰而寓元陽,若陰損及陽,或陽損及陰,真陰真陽不足,不能濡養、溫煦臟腑,沖任失調,遂致絕經前后諸證。
4、心腎不交:絕經前后,腎水不足,不能上濟于心,心火獨亢,熱擾心神,出現心腎不交,遂致絕經前后諸證。
【案例】51歲王女士周身怕冷怕風4年余,服用劉教授7付中藥后,療效顯著。
主訴:周身怕冷、怕風4年余。
現病史:周身怕冷、怕風,遇冷后關節疼痛,入睡困難,睡前全身起皮疹,瘙癢,約2小時緩解,食納可,帶下不多,大小便尚可。近期上述癥狀加重,汗出多,劃痕試驗(+)。
月經史:13歲初潮,經期1-2日,末次月經2019.6.5。
婚育史:已婚,38歲產1子,流產2次。
中醫四診:望--體瘦,面黃,急躁,焦慮,著裝厚重,舌質暗,苔黃,舌根苔厚膩。
聞--無特殊氣味。
問--周身怕冷、怕風,遇冷后關節疼痛,入睡困難,睡前全身起皮疹,瘙癢,約2小時緩解,食納可,帶下不多,大小便尚可。近期上述癥狀加重,汗出多。
切--脈弦滑。
診斷:1、絕經前后諸證
2、不寐
3、痹癥?
治法:固護衛氣,滋補肝腎。
中藥:炒酸棗仁30g 川芎10g 茯苓15g 知母10g
黃芪20g 炒白術10g 防風6g 蒼術12g
青皮6g 陳皮6g 生龍骨30g(先煎) 生牡蠣30g(先煎)
烏梅10g 五味子10g 甘草6g
共7付,每日1劑,早晚分服,水煎口服。
醫囑:清淡飲食,晚飯吃少,調整好作息時間,保持心情舒暢,1周后復診。
患者服用完7付藥后,上述癥狀明顯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