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謨桐教授辨治月經不調
劉謨桐教授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“劉氏中醫婦科學”第十代傳承人,在治療經、帶、胎、產、雜五大婦科病癥方面理驗俱豐,通過傳承老一輩學術思想,結合自身多年臨床經驗,提出“女子以血為基,以陽為用,以和為貴”的學術思想,對治療婦科疾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?,F代生活的節奏快,生活、學習方面的壓力較大,因此月經病逐漸成為婦科常見疾病之一,劉謨桐教授在治療女子經病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,且臨床療效顯著,現將其治療女子經病方面的部分經驗做如下介紹。
劉謨桐教授辨證治療月經不調:
(一)女子以血為基
月經不調屬中醫“經病”范疇,主要指月經的周期、經期、經量、經色及經質的異常改變,包括月經先期、月經后期、月經先后無定期、經期延長、經量過多、經量過少等幾個方面,為婦科常見疾病。
《黃帝內經》云:“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發長;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沖脈盛,故有子……七七,任脈虛,太沖脈衰少,天癸結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”月經的產生是臟腑、天癸、氣血、經絡協調作用于胞宮,而出現的生理現象。
血是女子月經的物質基礎,《女科百問》中指出“男子以精為本,女子以血為源”,女子經、孕、產、乳均以血為用,易耗傷陰血,氣與血互根互用,氣血調和則經侯如常。
《景岳全書•婦人規》中提到“經血為水谷之精氣,和調于五臟,灑陳于六腑,乃能入于脈也。凡其源源而來,生化于脾,總統于心,藏受于肝,宣布于肺,施泄于腎,以灌一身……”說明了女子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和臟腑之間的密切關系。
中醫認為,人體肝、脾兩臟以及沖任二脈在女子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中起重要作用。脾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,主統血,若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,脾氣虛則統攝失職,沖任不固,則出現經行先期,經期延長,月經量多,甚至出現崩漏。
肝“主藏血,下行胞宮是為血海”,在女子月經中,參與月經周期、經期以及經量的調節。故若肝血不足,或藏血功能失調,則可出現月經不調、崩漏、閉經等。
沖任二脈起于胞中,為“血之所從生”、“胎之所由系”,婦科疾病的發生,都是由于間接或直接損傷沖任二脈所致,沖任充盛,則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,若任沖虧虛,或沖任不固、沖任阻滯,均會導致月經不調、閉經,或胎動不安、滑胎、不孕等妊娠病。